再一次听到东突厥将来会灭亡的消息,群臣们已经不再震惊了,而是心怀怅然,到是什么时候东突厥会灭亡,他们在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这一幕?
与群臣相反,李世民反而更在意的是执失思力……
【太宗皇帝带上高士廉、房玄龄等六人出玄武门骑马到了渭水南岸。
渭水六骑,你敢信?一河之隔可是突厥陈兵十万,旌旗飘飘数十里。
李世民这样的行为和突厥比起来,无异于是单枪匹马了,他上前直接莽,责备颉利可汗背弃约定的行为。
突厥的各部酋长见状,纷纷下马向太宗皇帝行礼,注意这个行为很值得细思。
随后,驻守长安的唐军也奉命抵达了战场,在太宗身后列阵,全军蓄势待发。
颉利可汗见到这番情景都愣了一下,这给他整不会了,大概在他的预想里,突厥大军压境,唐朝皇帝应该展现出毕恭毕敬的姿态,请求他们退兵。
他如何都没有想到太宗皇帝居然胆敢仅率六人骑兵强势登场,再加上后续唐军摆出的决战阵势,以及执失思力被关押的坏消息传来,颉利可汗顿时感到不安。
他估计心里在琢磨着,这唐朝皇帝带着六个人上来就敢指着他的鼻子骂,说他身后只有几万将士,颉利可汗大概是不信的。
最终双方达成了共识,军队各自后撤列阵,只留下唐太宗与颉利可汗两人单独交谈。】
这一刻,李渊一方面佩服次子李世民的勇气和胆量,一方面又忍不住担忧,次子是秦王便罢了,怎么身为一国之尊了,还是如此莽。
这时候他又突然想起天幕曾经说过的灭东突厥、征战高句丽,难道次子都是御驾亲征吗?
李渊有心想劝儿子,但张了张口,最终还是选择沉默。
【这里再一次出现,李世民的部下拉马绳的事,这一次是萧瑀,他拉住了李世民的马绳,拦住他。
萧瑀认为此去凶险,实在不宜前去。
《旧唐书突厥传》里记载当时的太宗皇帝自信地告诉萧瑀,你有所不知,朕已经准备妥当,突厥之所以举倾国之军兵临渭水,是因为他们知道唐朝刚刚经历内乱,朕又是新君登基、地位不稳,所以他们断定朕不敢出兵迎战。
朕若是真的闭门不出,突厥必然大肆劫掠,但敌我强弱在今一举,朕故意独自出阵,就是为了表示轻视他们,又命大军列阵炫耀军容,则是为了向他们展示决战之心。
朕这是为了出乎颉利的医意料,不按照他预想的计划进行,突厥深处中原腹地,远道而来,见此情形自当感到恐惧。
此时若是与之战,则必能克敌,若是与之和则必稳,制服匈奴自今日起!
太宗皇帝深谙战场心理博弈,“上战伐谋”说的便是如此。